高压氧治疗之罕见并发症-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
2024-05-07 13:36
高压氧治疗之罕见并发症-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
高压氧治疗之罕见并发症-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
文献回顾
作者:林尤雅技术师 1、刘奕亨 2、李景行 3、夏德椿 1, 服务单位: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 2、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医院急诊部
一、前言:
高压氧治疗是在大于 1.4 大气压(ATA, atmosphere absolute)的环境下,吸入百分之百纯氧的治疗;临床上治疗的压力大多是介于 2.0 到 3.0 ATA,应用较低压的高压氧治疗, 相较之下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几率较低,且症状也较轻微,所以高压氧治疗大体而言是一个相 当安全,而且容易适应的治疗。但仍有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发生也不能完全忽视。
二、高压氧治疗并发症: 高压氧治疗并发症包括中耳挤压伤,腔窦疼痛,近视及白内障加重,肺部挤压伤,氧中毒引发抽搐,减压症等。这些都是起因于气体压力变化或氧气毒性(1)。常见并发症是因压力 改变导致空腔组织的损伤,任何充满气体的组织空腔,在压力变化时可能无法平衡,像中耳 的耳咽管狭窄阻塞。台湾某医院统计资料,从 2000 年 4 月到 2000 年 12 月间,共 343 个病患, 依照各种不同的适应症,在经过完整的事前病史询问和生理评估后,接受共 6403 次高压氧治 疗。病患所接受的高压氧治疗其压力范围大多是在 2 至 3 个大气压力,治疗时间从 90 分钟到 数小时。结果其并发症总发生率约 4.37%。而挤压伤约占 3.5%,其中耳挤压伤 2.33%,腹胀 0.58%,鼻窦挤压伤及流鼻血 0.58%,其他如氧气中毒占 0.58%,低血糖占 0.58%(2)。Palmquist 等人指出接受高压氧治疗大于 150 次才会使白内障恶化(3)。气胸是少见的,通常发生于严重 的肺部疾病,而少见的并发症还包括气体栓塞,可能源自于肺血管的小撕裂伤(4)。在高压下 使用百分之百纯氧易因神经毒性引发抽搐、影响呼吸的中枢神经系统,然而这种神经毒性罕 见于低压(2.0-3.0ATA)且短时间(90-120 分钟)的高压氧治疗。Davis 等人于 1988 年报 告显示高压氧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万分之 1.3 (5)。高压氧治疗导致肺毒性发生率少于在ㄧ 大气压下长期使用百分之百纯氧,几乎所有的病人在 2.0 ATA 的环境下连续吸氧 6 小时之后 才会有肺毒性的表现(6)。临床上高压氧治疗并不需要进行如此长时间且连续使用百分之百纯 氧的疗程。然而病况严重平时即接受高浓度氧气治疗的病人再接受高压氧治疗,仍旧可能会 产生肺氧毒性。关于早产儿因长期使用高浓度氧气造成晶体后纤维增生之并发症,并未发生 于接受高压氧治疗的婴儿、儿童或成人(7)。但是氧中毒是会造成肺部长期水肿,纤维化等后 遗症,所以应严谨计算肺氧中毒剂量(UPTD, Unit of pulmonary toxic dose)以预防。关 于挤压伤(barotrauma)在进入高压氧舱治疗前应确实评估及卫教,且加压时加强耳平衡动 作即可避免。减压症、空气栓塞症及异压性骨坏死,只要严守减压程序则不会发生。
三、高压氧治疗罕见并发症案例分享:
案例一 一位40岁男性因高处坠落被送至急诊,理学检查发现双侧鼻溢、耳漏及左侧瘫痪;脑部电脑断层显示右侧额颞顶叶(fronto-temporo-parietal lobe, FTP lobe)硬脑膜下出血 (subdural hemorrhage, SDH);左侧额颞顶颅骨骨折;颜面骨多处骨折;额窦、筛窦及上颚 窦内出血;气脑(pneumocephalus)。病人接受颅骨切开术,移除硬脑膜下出血,及置放脑室 引流管。事故10天后因仰赖呼吸器而行气管造口术;三周后脑部电脑断层追踪检查显示双侧 额叶及右侧枕叶脑水肿残留;而气脑已改善。26天后病患仍卧床,意识状态昏迷(Glasgow coma scale , E1VtM4);医师评估后开始接受高压氧治疗减轻脑水肿、降低颅内压力及增加脑组织 氧分压。病患接受的高压氧治疗是2.3 ATA,约80分钟,每天一次,每周5天。接受高压氧治 疗前执行双侧鼓膜耳管植入。20次高压氧治疗后,触诊发现脑室引流储存装置胀大及右侧颞 骨移除区头皮肿胀;脑部电脑断层检查显示头颅穹隆内有明显的气体滞留在额叶、蜘蛛膜下 腔,且脑部中线偏移(见图一)。诊断为压力性气脑(tension pneumocephalus),紧急执行头 颅开洞引流缓解压力性气脑,ㄧ周后行颅骨骨折修复整形术,手术发现额窦硬脑膜有一个3× 4公分缺陷,颅骨底、颧骨和眼框顶部有骨折。术后追踪脑部电脑断层检查显示脑部的气体大 都消散。病患出院ㄧ个月后再追踪时仍卧床,意识状由E1VtM4改善到E4VtM5(8)。
案例二
某位 26 岁女护理师,未曾有外伤的病史,慢性副鼻窦炎的症状间歇性发作数年;担任高压氧治疗中心之陪舱护理人员。罹病前几天她自觉感冒伴随鼻塞症状,进舱加压时她略感右 侧内耳及右上颚区域疼痛,但可忍受;当压力维持 2.3 ATA 时,她感到疼痛缓解;然而减压 时右侧上颚区域又开始疼痛且有肿胀感,甚至减压到 1.6 ATA 时突然右侧眼眶下隆起、发红及瘀斑发生(见图二),且疼痛加剧;出舱后紧急执行电脑断层扫描,显示右侧眼眶上颚骨骨折;经眼科专科医师诊视及眼科检查,发现视力、视野无不正常表现,仅右下眼皮瘀斑及结 膜下出血,经过支持疗法,密切观察下自行复原(9)。
四、讨论及结论 气脑通常呈现颅内有气体和气脑因气体引发肿瘤效应导致中线偏移;通常发生在脑部手术,经颅骨底手术,外伤导致颅骨骨折,胸腔手术,鼻咽肿瘤侵犯,捏鼻鼓气动作(Valsalva maneuver),产气性感染症(10,11,12)。搭乘飞机时压力快速改变也可能导致气脑(13)。然而 气脑在重复压力变化,像高压氧治疗下,恶化到压力性气脑,以前未曾被报告过。尽管脑外 伤并未列入高压氧正规的适应症,但理论上是有助益的,所以执行高压氧治疗前的仔细评估 及治疗期间的密切观察是不容忽视的。
在加压时鼻窦阻塞,压力无法平衡时会产生严重的疼痛,特别是额窦,如果病人有上呼吸 道感染时,高压氧治疗应暂停,如状况紧急,应事先给予去充血的药物,以及在加压时尽量缓 慢。目前未有因高压氧治疗之挤压伤导致骨折的相关医学报告,但理论上是有可能发生的。
1988 年 Davis et al 在民营的高压氧治疗中心,回顾自 1979 至 1987 年间接受高压氧 治疗之病人有 1505 位,其治疗次数共 52758 次,在经过训练及治疗的状况下,有 197 例因中 耳压力无法平衡而中断治疗;5 例病患发生氧抽搐,但全数在中止氧气治疗后即恢复正常;此外并无肺氧毒性的状况发生(5)。所以大体而言,高压氧治疗是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,且某些高压氧治疗发生的并发症可能源自于现有疾病治疗的情况。所以高压氧治疗前谨慎评估及 详细卫教是相当重要的,不但可减少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几率,进而增加病患对高压氧的满意 度。总而言之只要经过完整的事前病史询问,生理评估,和了解高压氧治疗的禁忌症,并依 照正常的高压氧治疗程序;高压氧的治疗是相当安全的,即使发生了并发症也只是轻微并不 影响生命和治疗的进行(2)。当然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也应落实以减少职业伤害。
五、參考文獻
1.Bassett BE, Bennett PB. Introduction to the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bases of hyperbaric therapy. Undersea and Hyperbaric Medical Society. 1977:11-24. 2.Chung-Wen Hung, Te-Chun Hsia, Liang-Wen Hang, et al: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s Safe: Mid-Taiwan Experience. Thoracic Medicine. 2003;18(2):97-102
3.Palmquist BM, Phillipson B, Barr PO. Nuclear cataract and
myopia during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. Br J Ophthalmol. 1984;68:113-117. 4.Bond GF. Arterial gas embolism. Undersea and Hyperbaric Medical Society. 1977:141-152.
5.J. C. Davis.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. J Intensive Care Med.1989; 4(2): 55 - 57. 6.Clark JM, Lambertson CJ. Pulmonary oxygen toxicity: a review. Pharmacol Rev. 1971;23:37-133.
7.Nichols CW, Lambertsen CJ. Effects of high oxygen pressures on the eye. N Engl J Med. 1969;291:25-30.
8.CH Lee, WC Chen, CI Wu, et al:Tension pneumocephalus: a rare complication after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. Am J Emerg Med, In press.
9.Yi-Heng Liu, Te-Chun Hsia, Juhn-Cherng Liu, et al:Fracture of the maxillary bone during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.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. 2008;12:179. 10.Kuo M, Lien W, Wang H, et al: Nontraumatic tension pneumocephalus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adache at the ED. Am J Emerg Med 2005; 23:235-236
11.Reddy HV, Queen S, Prakash D, et al: Tension pneumocephalus: an unusual complication after lung resection.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3;24:171-173 12.Schrijver HM, Berendse HW: Pneumocephalus by Valsalva's maneuver. Neurology 2003;345:345-346
13.Jenson MB, Adams HP: Pneumocephalus after air travel. Neurology 2004; 63:400-401 14.Jain KK: Textbook of Hyperbaric Medicine. Fourth Edition. Cambridge, MA, Hogrefe & Huber Publishers, 2004